事關生態保護修復,浙江2027年、2030年目標定了
2025-09-18 15:01 來源:
《行動方案》明確:
以聯動實施山水工程品牌煥新、藍色海灣整治賦能、礦山生態修復轉化、土地綜合整治優化、生態系統碳匯能力鞏固等五大提升行動為關鍵路徑
全力打造資源導向發展模式、陸海統籌綜合治理、生態價值轉化、生態保護補償等四大標志性成果
持續擦亮山水工程、藍色海灣和土地綜合整治三大品牌,創新落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多元化生態保護修復投入兩大機制
推動實現高水平打造國土空間生態治理先行省這一總體目標

一起看看有哪些具體目標↓↓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效能持續提升,具有浙江辨識度的生態保護修復標志性成果取得重大進展。
實施山水工程治理面積35萬畝以上;實施藍色海灣修復岸線20千米、濱海濕地面積2400畝;實施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治理面積6000畝;實施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180個以上、整治面積不少于40萬畝。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效能顯著提升,國土空間生態治理先行省目標基本實現,良好生態環境成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完成山水工程治理面積160萬畝以上;完成藍色海灣修復岸線50千米、濱海濕地面積1.5萬畝;完成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治理面積1.5萬畝;完成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300個,整治面積不少于100萬畝。
《行動方案》提出,優化生態保護修復治理格局、健全生態保護修復長效機制、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專項行動,具體做法↓↓
優化生態保護修復治理格局
基于“兩屏八脈多廊”生態安全屏障,分區推進陸域生態修復,塑造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
深化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在西北生態屏障區打造“錦繡生態綠廊”,在西南生態屏障區打造“秀麗山川綠景”,在浙中東低山生態區打造“秀美山水綠楔”。
重點修復沿海生態藍屏。在杭州灣整治修復片打造“活力生態灣區”,在舟山群島整治修復片打造“多樣和美海島”,在象山港整治修復片打造“魅力美麗岸灘”,在溫臺沿海整治修復片打造“秀麗藍色海灣”。
提升八脈流域生態環境。深化重要流域區域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維護河流自然蜿蜒形態,保留河道生態緩沖帶,推進濕地保護修復。
優化多廊生態網絡布局。以區域級廊道串聯山脈筑牢生態安全基底,以市域級廊道串聯城鄉組團優化生態景觀結構,以城區級廊道為骨架構建“城在林中、人在綠中”的生態城市風貌。
深化“土地綜合整治+”模式創新,在北部平原綜合整治區打造“詩畫江南水鄉”,在金衢盆地水土涵養區打造“品質綠色花園”,在溫臺沿海平原綜合整治區打造“魅力濱海田園”。
健全生態保護修復長效機制
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機制,因地制宜謀劃實施區域性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
建立多元化生態保護修復投入機制。以注入資本金、撬動政策性金融支持等方式助推生態保護修復市場化運作。
探索資源導向型可持續發展模式。科學編制生態保護修復方案和自然資源資產配置方案,采取“生態修復+產業導入”市場化方式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完善陸海統籌綜合治理機制。推動陸海生態空間協同管控,強化源頭防治和海域協同治理,打造“河口-近海-海島”全域生態保護修復體系。
創新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機制。建立資源權益指標市場化交易機制,探索生態指標市場化交易,鼓勵生態產品產業化開發。
探索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健全要素分類補償制度,加大對生態保護紅線覆蓋比例較高地區傾斜支持。
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專項行動
實施山水工程品牌煥新提升行動
推廣具有浙江辨識度的基于NBS的山水工程經驗模式。探索高強度人類開發地區生態修復新模式,持續打造一批省級山水示范項目。
實施藍色海灣整治賦能提升行動
綜合實施海洋生態修復、海洋觀監測能力提升項目,推進中央財政支持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持續開展省級“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強化生態受損海域生態保護修復,鼓勵適宜地區開展紅樹林營造和修復。
實施礦山生態修復轉化提升行動
推動有條件地區加快實現存量任務“清零”。加強在采礦山綠色治理,推動全省綠色礦山轉型升級。深化礦區資源開發利用,打造“礦山+”生態修復治理模式。
實施土地綜合整治優化提升行動
深入開展“土地綜合整治+”模式創新。圍繞縣城、中心鎮,有序盤活城鎮低效用地、低效工業用地,聚焦重點村和片區組團,深化農業空間布局優化提升,圍繞城鄉融合發展,搭建資源要素雙向流動空間載體。
實施生態系統碳匯能力鞏固提升專項行動
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促進生態修復與固碳增匯協同增效。推進碳匯監測體系建設,逐步構建本土化的陸海生態系統碳匯調查與監測評估體系。以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為導向,推動更多生態系統碳匯產品研發。
來源:浙江發布
編輯:汪小天
審核:卓怡楠
終審:張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