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虞南 一夢悠然】“三重枷鎖”縛青山 破局之路在何方?
2025-11-19 15:10 來源:
“山居虞南 一夢悠然”開欄語
在塵囂奔涌的歲月里,總有一處山水,能安放我們的精神故園。虞南,便是這樣一個所在——這里的晨霧沾濕衣襟,石板路通向幽深巷陌,竹林風聲與溪流和鳴。
“山居虞南 一夢悠然”,不只是遠離喧囂,更是在青瓦白墻間,在虞山舜水里,尋回生活本來的樣子。我們將在這里記錄虞南山水的四時流轉,分享躬耕勞作的踏實,品味鄰家炊煙里飄散的人情溫暖。
青山隱隱,溪水潺潺,虞南山區以其未經雕琢之美靜臥浙東。然而,告別開山斧的轟鳴,留下的不僅是愈合中的生態傷痕,更是一道道亟待跨越的發展鴻溝:產業斷層,新路何在?坐擁綠水青山,如何破解“有流無留”,將其轉化為富民“金山”?面對資源分散、各自為戰的困局,如何攥指成拳、協同破壁?這“三重枷鎖”,緊緊束縛著虞南前行的腳步。
如今,一場尋求破局、謀求蛻變的探索,正在這片山水間激蕩涌動。
產業接續之困:斷鏈產業如何補位?
11月19日,嶺南鄉泰岳村口,57歲的徐勝章靜立家門,凝望著清澈見底的隱潭溪。溪中小魚在水草間游弋,鱗片折射出點點碎金般的光。這生機盎然的景象,卻將他拉回四十年前的苦澀記憶:“那時才十七八歲,花崗石廠一開,溪水就成了‘牛奶河’,淘米、洗菜都得跑大老遠去挑水。”
地處上虞最南端的嶺南鄉,曾以磅礴的萬年石浪、如畫的千年梯田、幽深的百年古村聞名,是文人墨客神往的山水秘境。然而,20世紀80年代一聲開山炮響,撕碎了這片寧靜。儲量驚人的1.4億立方米花崗巖礦藏,瞬間點燃了山區的躁動。

“那時真是‘石頭熱’,整個鄉都轟隆作響!”69歲的泰岳村村民趙天白回憶道。這位曾在泰岳村擔任了5年村主任、10年書記的老人,也是1984年進入鄉花崗石行業的元老。他對“石頭經濟”的鼎盛歲月記憶猶新:“當時全鄉19個村,村村都有開礦隊,日夜不停。”
“巨石從山體采下,經過機器轟鳴的切割打磨,變成光潔的板材,一車車發往杭州、無錫、上海、連云港……僅我們廠,月均發貨量就高達25個車皮!”1989年,趙天白在豐樹坪村籌建花崗石板材廠,次年投產,雇工逾百人。作為福利企業,工廠幫扶殘疾人就業,年產值近500萬元;規模更大的企業產值突破千萬元,成為地方經濟的支柱。
財富在鑿巖機的節奏中積累,代價卻觸目驚心。石材加工耗水巨大,雖有沉淀池等處理設施,污染依然嚴重:礦渣傾入隱潭溪,河水渾濁如“牛奶”;萬年石浪群旁的山體被撕裂,留下猙獰的瘡疤。
轉折始于2005年。“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如春風般吹拂嶺南。政府重拳整治,覆卮山麓的花崗石加工廠被迅速關停。5年后,整治方案被強力執行,大批量違規廠房被拆除。“機器一停,整個山頭都安靜了。可看著光禿禿的礦坑,心里也空落落的。”趙天白坦言。

復綠之路充滿艱辛,裸露的巖石最初拒絕生命的回歸。一場為山體“療傷”的行動就此展開:礦坑回填覆土,陡坡錨固網格,草籽被噴播向巖壁。十年耕耘,猙獰的創面終于漸次披上綠裝。
放下開山斧,并非意味著走上坦途。“石材廠停了,新路怎么走?我們面臨‘有產無鏈’的困境。”泰岳村黨總支書記陳慶華分析道:傳統農業零碎分散,難聚品牌合力;深加工鏈條尚未貫通;勞動密集型模式難以為繼。“就像開礦耗水巨大且不可持續一樣,我們需要找到屬于嶺南、如溪水般生生不息的新活水。”
文旅長效之難:同質山水如何突圍?
“最多的村7萬元,最少的也有4萬元!”今年國慶節前夕,陳慶華接過“共富紅包”時難掩激動。曾守著國家4A級旅游景區覆卮山卻富不起來,如今村民在家門口就能賺到錢。第一筆紅利將注入“靈運綠茶”共富項目,讓百年茶香飄得更遠。
青山猶在,尋路何方?嶺南鄉的困境恰是虞南文旅的縮影。碎片化開發讓美景“各自為政”,同質化競爭讓特色“褪色”,定位模糊讓資源“沉睡”。業態單一、消費場景匱乏、品牌建設滯后,對年輕客群缺乏吸引力。游客來了就走,“流量”如過眼云煙,變不成“留量”,更帶不來村民期盼的收益。

為此,嶺南鄉打出組合拳。將全域8個行政村打包為“覆卮FU至”共富片區,推行“政府投基礎+企業拎包入駐+銷售分成”模式。各村打破壁壘,在覆卮山景區集中布局特色業態,形成文旅融合產業鏈。今年10月,覆卮山景區游客量近20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300%,產業規模達1800余萬元。

百萬元共富基金點燃創新火花。“硬裝補助+銷售抽成”政策激發各村創意。星空營地、研學游線等20余處特色場景涌現。“從前咖啡”主理人陳艷紅干勁十足:“政府當股東,還有基金支持,我們輕裝上陣!”小店創下日銷千杯、日入3.3萬元的紀錄。

面對激增客流,嶺南鄉啟動“金山銀山變現”行動。8個村的干部化身“帶貨達人”,帶領游客開啟“逛吃模式”。鄉政府統一設攤、規范流程,每周亮出“龍虎榜”。各村使用集體收款碼,營收數據公開比拼,“比學趕超”氛圍火熱。
除了借力景區“大樹”,嶺南鄉更懂培育村莊各自的內生動力。在泰岳村,“當代茶圣”吳覺農1923年創立的中國首個現代化茶場曾名噪一時。但家庭作坊式生產導致標準混亂、議價弱勢,茶農屢遭壓價,茶園面積銳減。
轉機來自“靈運綠茶”共富工坊。獲得220萬元區級扶持資金后,村里新建廠房,購入設備。工坊提供兩種模式:茶農低價使用設備提升品質,或由工坊統一收購、加工、銷售“靈運”品牌綠茶。
一鄉之變,映照全域。一場靜水深流的嬗變,正在虞南的層巒疊嶂間澎湃涌動。
全域協同之殤:分散資源如何聚合?
北望海潮拍岸,南看果香漫山——在空間版圖上展開上虞畫卷,虞北平原坦蕩如砥,擁抱杭州灣;虞南山區層巒疊翠,“仙果”綴滿四明山麓。嶺南、陳溪、丁宅、下管“三鄉一鎮”,800平方公里土地上風光與資源富集,卻也長期陷于同質化發展的困局。

困局如何破?2024年初,上虞區委二屆五次全會為虞南錨定新坐標:打造“長三角都市后花園”與“自駕游、旅居、研學”三大目的地,聚焦“山居虞南 一夢悠然”品牌核心IP內涵,以片區化、景區化、品牌化破局綠色高質量發展。藍圖既繪,行動如風。同年7月,虞南綠色高質量發展大會擂響戰鼓,一個全新的“神經中樞”——虞南綠色高質量發展指導中心揭牌成立。
“這意味著虞南的發展,從鄉鎮‘單打獨斗’升級為全區‘一盤棋’。”虞南綠色高質量發展指導中心主任蔡明的話語擲地有聲。中心下設三支精兵:綜合協調組穿針引線,產業發展組謀劃引擎,規劃建設組勾勒藍圖。他們帶著厚厚一疊涵蓋經濟、社會、文化等8大項42小項的摸排表,鉆山溝、訪農家、開座談,足跡踏遍“三鄉一鎮”及豐惠、章鎮的溝溝坎坎。

在這份詳盡的“體檢報告”中,精準描繪出虞南的肌理:老齡化村莊的沉寂、閑置農房的期待、古樹名木的滄桑、交通瓶頸的制約……特別是精細化梳理的國土空間數據,清晰劃定了發展的邊界與潛力區,最終凝結成《虞南綠色高質量發展底冊》和《虞南綠色高質量發展規劃》。

《規劃》從空間布局、產業發展等七方面落筆,以豐惠、章鎮為雙核輻射,串聯生態、農業、人文資源節點,優化業態組合,目標直指集“山鄉游憩、康養度假、文化研學、鄉村創業”于一體的長三角都市后花園。丁宅四季仙果、嶺南梯田生態、陳溪林下經濟、“下管三寶”產業園等特色農業產業園應運而生,為區域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打破壁壘,攜手共富,“南北合作”架起虞南山區與杭州灣上虞經開區、蓋北鎮的橋梁,“南南合作”促成豐惠鎮、章鎮鎮與“三鄉一鎮”的深度聯動。

從各自為戰到攥指成拳,從同質競爭到特色共生,從孤立鄉鎮到山海攜手,虞南山區在“一盤棋”謀劃下正褪去舊裳。一個主客共享的長三角詩意棲居地,從規劃藍圖里躍然而出,正在四明山麓、曹娥江畔加速生長。
來源:上虞區融媒體中心 記者 樓麗君 戚羅燕 文 魏新宇 攝
編輯:顧穎
審核:卓怡楠
終審:陳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