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四大慢性病,浙江出臺實施方案!
2025-11-17 12:50 來源:
近日,省衛生健康委、省愛衛辦(健康辦)印發《健康浙江行動—癌癥、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統疾病防治行動實施方案(2025-2030年)》,明確將打造全過程、全周期、智能化的慢性病防治服務高地。
《實施方案》明確,
到2027年,浙江常見慢性病危險因素防控、篩查和早診早治能力顯著增強,規范化、同質化診療和管理水平顯著提升,力爭四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進一步降低至8.4%以下。
到2030年,四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繼續下降至8.1%以下,居于高收入國家先進行列。



《實施方案》明確了六大重點任務:
加強危險因素控制
營造健康支持性環境
加強慢性病防治科普宣教,鼓勵醫療機構將醫務人員開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工作納入考核機制。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倡導35歲及以上人群每年至少檢測1次血壓、血糖、血脂、體重、腰圍,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和患者定期測量。
建設健康支持性環境,加快完善營養促進支持性政策,推進食品營養標準體系建設,改善慢性病患者膳食結構。進一步增加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場所數量和覆蓋范圍,推進公共、學校和單位體育設施向公眾免費或低收費開放。

推進重點人群和重點場所健康促進。企事業單位完善職工年度健康體檢和健康檔案。落實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65歲以上人群健康管理服務。把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納入學校考核評價體系,校園內限制銷售含糖飲料并避免售賣高糖、高脂食品,控制肥胖等相關危險因素。
積極推進控煙工作,促進疫苗接種。持續強化無煙環境建設,加強公共場所禁煙監管執法。學校將控煙相關知識納入健康教育課程,維護無煙校園環境。降低15歲以上居民現在吸煙率。
促進保持個人衛生,預防與癌癥發生相關的細菌(如幽門螺旋桿菌等)、病毒(如人乳頭瘤病毒等)感染。在慢性病患者及高危人群中持續推進流感、肺炎球菌、帶狀皰疹等疫苗接種。
加強環境衛生和職業衛生工作,改善作業環境,強調個人防護和輪崗作業,降低粉塵、職業致癌物、電離輻射等暴露風險。
推進急救知識與技能普及,將急救知識和基本急救技能培訓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鼓勵開展群眾性應急救護培訓,取得培訓證書的人員比例達到3%以上。
完善防治服務體系
提升慢性病防治能力
完善健全防治服務體系和機制。完善衛生健康行政部門、疾控中心、慢性病防治機構、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分工協作、優勢互補的慢性病防治醫防融合工作機制。
提升縣域基層慢性病防治能力。加強縣級醫院四大慢性病專科(中心)建設,持續推進完善多學科診療模式;以醫共體(醫聯體)建設為抓手,牽頭醫院加強對成員單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慢性病一體化門診建設指導和管理。積極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開展遠程會診、臨床輔助決策、影像識別篩查等服務,推進慢性病規范化基層診療輔助系統建設。

發揮中醫藥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到2030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提供6類以上中醫非藥物療法的比例達到100%,村衛生室提供4類以上中醫非藥物療法的比例達到80%。
完善同質化應急救護服務。到2030年所有二級以上醫院卒中中心均開展靜脈溶栓技術;建立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急救地圖”。
深化早篩早診早治
加強診療規范化管理
深化早期篩查與早診早治。持續開展結直腸癌、適齡婦女“兩癌”、慢阻肺病、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高危人群篩查和危險因素干預等工作。推動將肺功能檢查納入40歲以上人群常規體檢項目。針對四大慢性病高危人群,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與二級以上醫院的協同早診早治模式。
加強診療規范化管理。落實四大慢性病相關診療指南,全面實施臨床路徑管理,加強慢性病診療能力培訓和適宜技術普及。加強四大慢性病臨床用藥規范管理,發揮臨床藥師作用,推動醫共體(醫聯體)內藥學服務下沉。

加強質量控制。推動四大慢性病醫療質控中心縣級全覆蓋,健全省市縣慢性病診療質控管理體系,完善慢性病診療質控指標,對質控指標進行持續性監測,促進診療質量持續改進。
持續監測評估干預
做實慢性病健康管理
完善慢性病監測體系,拓展危險因素調查以及篩查、診療、管理和康復等過程性監測評價內容,逐步擴大監測覆蓋面。
規范篩查與高危人群干預。高血壓高危人群每6月至少測量1次血壓,糖尿病高危人群每年至少測量1次空腹血糖和1次隨機血糖,心腦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每6月至少測1次血壓、血糖、血脂,慢阻肺病高危人群每年至少檢查1次肺功能。
推進慢性病同防同治同管,開展共同危險因素干預、篩查、診斷、治療、康復、管理等多病綜合防治,逐步提高綜合達標率。
提升慢性病康復管理服務。推廣社區康復適宜技術。探索將冠心病、腦卒中、慢阻肺病患者的二級預防和康復治療納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范圍。鼓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設立卒中、胸痛、呼吸門診,開展腦卒中、冠心病、慢阻肺病預防及患者的康復管理。加強塵肺病康復站規范管理。
加強數據共建共享,強化數智賦能、多元融合、系統集成,規范信息管理,保護好患者隱私與數據安全。推廣健康管理新模式。

提高綜合保障水平
減輕慢性病疾病負擔
采取綜合醫療保障措施。優先將慢性病治療費用納入“互聯網+醫保”直接結算范圍,逐步將慢性病康復評估及康復治療、運動干預納入醫保報銷范圍。鼓勵商業保險機構開發慢性病相關商業健康保險產品。完善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救助幫扶機制,將因病返貧致貧風險人口納入監測范圍。
提高慢性病藥物供應保障水平。提高慢性病藥物可及性和藥學服務能力,降低長期服藥的費用,提高患者長期治療依從性。探索可行的慢性病免費用藥政策,保障困難群眾慢性病用藥公平性。
加強重大科技攻關
加快創新成果轉化應用
加強學科建設和協同創新。加強醫教協同,支持高校設立慢性病預防、治療、康復等相關學科專業。健全慢性病防治人才評價和培養體系,依托“醫學高峰”和國家醫學中心(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引進高層次人才和院士團隊。
集中力量加快科研攻關,聚焦發病機制等領域,加大對慢性病防治科技創新支持力度。同時,加強創新成果的推廣應用。
來源:浙江發布
編輯:汪小天
審核:卓怡楠
終審:陳文波